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自古以来,生与死都是人类探索不尽的主题。人们对于死亡的观念和想象尤为丰富。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。从《西游记》到《聊斋志异》,很多神话传说都描绘了死后的世界。而在这其中,人死为鬼,鬼死为何?一直是人们好奇之处。古人有一个说法叫“人死为鬼,鬼死为聻”。那么,这个“聻”到底是什么?而关于神仙的死后归宿,又有着怎样的传说和寓意呢?咱们先来说一说“聻”。古人认为,当鬼魂历经一定的时间和劫数后,会转化为聻。从古人的记载来看,鬼是一种无形的存在,它代表了死者的精神。然而,这个精神并非永恒不灭。人死为鬼,鬼死为聻,聻死为希,希死为夷。———《幽冥录》《聊斋志异肪砦宸章阿端》:
如是年余,女忽病,瞀闷懊憹,恍惚如见鬼状。妻抚之曰:“此为鬼病。”生曰:“端娘已鬼,又何鬼之能病?”妻曰:“不然。人死为鬼,鬼死为聻。鬼之畏聻,犹人之畏鬼也。当鬼被消灭时,它会转化为另一种无形的存在——聻。这个“聻”字读作jian,它代表了一种虚无的存在。在多种宗教认知中,聻被视为一种能够克制鬼魂的存在。这种克制是通过吞食鬼魂来达成的。换句话说,聻是鬼的终结者,它能够消灭鬼魂,使其彻底消失。鬼魂终结者的聻,也有其天敌。这就是“希”。希代表了失去声音的存在,是一种更为虚无缥缈的存在。就如同佛家常说的“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”,此时“色”和“希”都差不多一个意思了。在道教经典《道德经》中,“希”被描述为“听之不闻、视之不见”的存在。它比聻更为神秘和强大。一旦聻被转化为无声的希,就意味着它走向了灭亡的状态。《道德经》:“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。”而“希死为夷”则是指希的死亡状态。在《道德经》中,“夷”被描述为“视之不见”的存在。这和“希”非常相似,但“夷”更为无形和虚无。它代表了死亡的尽头,是生命最终归宿的无色无形状态。在这个状态下,生命仿佛化作一粒尘埃,没有声音、没有颜色、没有形状,仿佛融入了宇宙的虚无之中。在道教中,这种过程被描述为“希死化夷,夷死虚无,虚无生道,道生一,一生二,三生三,三生万物……”这似乎揭示了一个无尽的循环,生与死在这里交织融合。我们可以从《西游记》中,看到古时的人们对死亡有着怎样的理解。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死后,在黄泉路上看到鬼魂们四处游荡,寻找着香火以维持自己的存在。一旦得不到足够的香火,他们就会变成孤魂野鬼,攻击其他的鬼魂。这种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敬畏。无论是在《西游记》中,还是在中国的神话中,神仙都是超越生死、永恒存在的存在。他们往往拥有神奇的力量和无穷的寿命,可以在三界之间自由往来。不同于凡人死后成为鬼、鬼再化为聻的路径,神仙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。他们的消逝往往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,如封印、镇压或自我修炼。事实上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很难证明鬼魂的存在与否,但我们可以通过理解死亡的轮回来领悟生命的真谛。生命是一场短暂的旅程,每个人都在这场旅程中体验着喜怒哀乐、生离死别。而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,而是生命的“轮回和延续”。——小禾